万博娱乐平台代理-1954年刘少奇被秘书称呼为“委员长”,王光美赶紧说:叫同志

新闻动态 /

你的位置:万博娱乐平台代理 > 新闻动态 > 1954年刘少奇被秘书称呼为“委员长”,王光美赶紧说:叫同志
1954年刘少奇被秘书称呼为“委员长”,王光美赶紧说:叫同志
发布日期:2025-04-13 13:33    点击次数:114

【前言】

1954年9月15号那天,超过一千位代表兴高采烈地聚在中南海的怀仁堂,他们是为了参加新中国历史上头一回通过老百姓自己投票选出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会议现场氛围相当热烈,在大会启动的第一天,各位代表聚精会神地聆听了毛泽东发表的开幕致辞,还有刘少奇详细阐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相关报告》。

这次会上,刘少奇被大家选为了咱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头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头儿”,这可是中国以前从来没有过的新官儿。

从那以后,刘少奇就经常负责处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各种日常事务。

真让人意外,刘少奇当上委员长后,他手下的工作人员里头竟然闹出了点小误解。

王光美,少奇同志的爱人,曾提起过这样一件事:在开完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后,平时总是和和气气的少奇同志,竟然对他的私人秘书杨俊发了脾气。

事情的原委竟是杨俊没按老规矩喊他少奇同志,而是自个儿做主换了叫法。

为啥平时和蔼可亲的少奇同志会对秘书发脾气呢?难道就因为一个称呼的事儿?

【一、为中国革命、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少奇同志】

2019年3月份,讲述革命故事的大剧《刘少奇的共产党人之路》在央视一套开播,一下子就火了,拿下了同时段的收视冠军。

观众们纷纷点赞,都说这片子真是有深度,还充满激情创意,绝对算得上一部好作品。

剧里的刘少奇,为人清廉又实在,做事靠谱有担当。他不仅在工作上表现出色,从家里头看,他还是个孝顺的儿子、贴心的老公、慈爱的老爸。少奇同志,那份坚持和刚强,真是让人佩服。

说实话,《刘少奇的故事》这部剧演得很到位,剧里的刘少奇跟真实的他基本没啥两样。

刘少奇,他本名叫刘渭璜,1898年11月份在湖南省宁乡县的花明楼炭子冲呱呱坠地。

1919年,21岁的刘少奇踏上了前往北京的旅程,他试着报考了好几家在全国都挺有名气的大学。因为他的学习成绩特别好,所以很快就陆续接到了包括北大在内的几所好大学的入学通知。

一般来说,能考上北京大学这种全国顶尖的学校,那就说明刘少奇相当有本事。他的父母和家人,那肯定也是为他感到特别自豪。

不过,刘少奇家有六个兄弟姐妹,日子过得挺不容易。说白了,家里头根本就拿不出多余的钱来让刘少奇去北京大学继续学习。

因此,他决定不留在北京上学,而是去了河北保定的“赴法预备课程”,选择边工作边学习的方式。他每天做工来挣学费,同时也不忘吸收文化知识,心里怀揣着将来能到法国深造的梦想。

1920年那会儿,刘少奇完成了“留法预备班”的学习,可由于学费这道坎儿过不去,眼瞅着同班的伙伴们一个个都踏上了去法国的旅程,自己却只能灰溜溜地回到长沙,重新想办法找出路。

刘少奇两次与学业擦肩而过,但他并未因此沮丧。回到长沙后,他意外在一本《大公报》的某期上看到了“俄罗斯研究会正在招募留俄学生,可勤工俭学”的消息。

刘少奇觉得这是个难得的好机会,他立马动笔给朋友写信,求朋友助他一臂之力,帮他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写完信后,他二话不说就收拾行囊,直接去了上海,目的是学俄语。

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1921年5月份,刘少奇、任弼时还有萧劲光一块儿动身去莫斯科深造。到了1921年8月,刘少奇总算是抵达了莫斯科,并且被安排进了东方大学的中国班上课。

在上学那会儿,刘少奇对马列主义特别上心,他和一群想法一样的同学一起加入了还没多久的中国共产党。

在填那个《团员信息表》的时候,刘少奇写下了自己的想法:“我盼着以后能投入到工人运动和青年运动中去。”

毕业后,刘少奇从莫斯科回到了国内,一开始他被安排去了上海的劳动组合书记部任职,然后又回到了湖南继续他的工作。

1922年9月份,刘少奇正忙着粤汉铁路的大罢工事情呢,突然接到毛泽东的消息,让他马上离开粤汉铁路,去安源路矿那边领导罢工。

刘少奇没多想,简单准备后就匆匆前往江西萍乡。到了1922年9月14号那天,他发动了好几千矿工和铁路工人,一起搞了个大罢工。

李立三担任了罢工行动的总负责人,刘少奇则是工人俱乐部的全权发言人。工人们齐声高呼:“我们得活下去!”还有“以前像牛马一样被驱使,现在我们要挺直腰杆做人”。

情况变得越来越糟糕,安源路矿的头头们请来了军队,打算用强硬手段压制工人们。

1922年9月16号那天,刘少奇独自出面,替所有工人们跟军方去商量事儿。

当时管着江西萍乡治安的李鸿程,对刘少奇发了大火,说他:“撺掇工人们瞎捣乱!”

刘少奇面无惧色地说:“你们这是来谈判呢,还是来拷问?是想真心解决问题,还是想故意把事情搅和得更大?”

李鸿程态度强硬,继续说道:“要是你们非得罢工不可,那我只能先把那些代表给处置了!”

刘少奇平静而坚定地回应:“你们手头有一万多兵马,我们这边呢,有一万多工人支持。就算你们真把我这代表给剁了,事情也解决不了,咱们走着瞧,看谁笑到最后。”

两边一直僵持着,反动派的军队也不敢对工人们下狠手。到了1922年9月18日,工人、军队和安源路矿这三方,终于坐下来签了个协议。协议上说,官方承认了,工人俱乐部能替工人们说话;工头不能再动手打工人;厂矿也不能随便开除工人,还得给工人们补发工资,再稍微涨点。

刘少奇那时候才25岁,他居然敢一个人闯进那危险的地方,跟敌方的司令斗智斗勇,帮工人们争取他们应得的权利。他这种勇气和胆识,真让我们这些后来的人感到惭愧。

到了1926年那会儿,刘少奇已经坐上了中华全国总工会委员长的位子,负责起总工会每天的活儿。

南昌起义掀起风波后,刘少奇辗转到了天津,还有满洲那块儿(东北)继续干革命工作。

1930年3月份,刘少奇动身前往莫斯科,为的是去参加赤色职工国际开的第五次大会。

苏联方面让各国工会大胆站出来斗争,别再躲躲藏藏,要把那些老旧的黄色工会彻底打掉,重新搞个赤色反对派起来。

大家都跟着点头赞同,但刘少奇却硬是不买苏联那边的账,坚决反对他们的指令。

他觉得,在亚洲国家里,那些老牌的黄色工会势力挺大,而红色工会呢,力量就小多了。要是它们明着干起来,那不就等于把火给撩大了嘛,失败的可能性实在太高了。

要想赢,得先藏着点儿本事,借着工会的正规名头,去拉拢人心,得到大家的支持。

刘少奇提的那个建议其实挺在理的,也正好戳中了工会斗争的关键问题。但赤色职工国际的领导人不买账,反而给刘少奇安上了一个“右倾机会主义”的大罪名。

1932年的时候,刘少奇原本当的职工部长被暂时拿掉了,然后上头就安排他去中央苏区那边干活。

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对抗“围剿”的行动中吃了败仗,没办法只能踏上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遵义会议一完事儿,中央的领导层就变了样,毛主席从那时起就成了大家的领头人。党中央那边呢,也让刘少奇同志去负责北方局的工作了。

刘少奇一到天津,北方局组织部的大当家柯庆施就赶紧跟他讲了件事情:北京草岚子监狱里头关着六十多位干部,这事儿咱们得想想办法,看怎么处理合适。

刘少奇觉得,这帮人都是国民党地盘上斗争后活下来的人,他们就算被关在牢里,也硬气得很,打死都不肯吐露半点秘密。他们的信念和本事,那绝对是没得说的。

琢磨了一番后,刘少奇把这事儿跟党中央说了,领导们商量了下,觉得行,就让刘少奇给那些被关起来的同志们重新找个活儿干。

例如,他让安子文当上了北平市委组织部的头儿,还拉上马辉之一块参与河北省委的工作领导。

1936年夏天8月份那会儿,北方局的工作已经稳稳当当地开展起来了。党中央对刘少奇所干的那些事儿,那是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和夸奖。

全面抗战打响后,刘少奇带着北方局在敌人后面顽强战斗,他们协助八路军队伍壮大到20万人,并且广泛建立起抗日民主的政府。

1938年那会儿,刘少奇挑起了中原局的大梁,当上了书记,他负责管着河南、湖北、安徽还有江苏这些地方的事务。

刘少奇立马召集了中原局的同志们开会。他反复强调,一定要重视“建立抗日根据地,壮大咱们的武装力量”这个策略。他说,不如让陈毅和粟裕赶紧带着队伍往苏北去,那地方能作为咱们华中抗日的一个关键点。

过了两年时间,刘少奇和中原局的领导们一起努力,带着新四军在皖东和苏北地区,成功建立了许多抗日根据地。

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中原局跟东南局合到了一块儿,新成立了华中局,刘少奇当上了书记。

少奇同志带领的团队,在华中那一带搞的一系列行动,效果那是相当的好。

到1945年抗日战争彻底打完那会儿,刘少奇虽然没有直接带兵打仗,但华北、华中、华东这些地方的抗日根据地能建起来,还发展得那么好,跟刘少奇同志的辛勤付出有着很大的关系。

1945年8月份,毛主席带着中共中央的一帮人去了重庆,跟蒋介石商量和平的事儿。那会儿,刘少奇同志就临时管起了中共中央的主席工作。

1947年3月份,胡宗南带着25万国民党大军攻打延安。毛主席的想法是,就像放鸡蛋一样,得分开放,要是打碎了一堆,还有另一堆留着呢。

他安排刘少奇等一行人前往华北地区,并与朱德一同挑起了中共中央工作的重担。

1949年10月,新中国宣告诞生,刘少奇同志在那个时候被大家选为了中央政府的副头头。

从1950年到1956年期间,少奇同志先后给出了两个重要报告,一个是谈土地改革的,另一个是中共中央的政治报告。这两个报告给咱们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发展道路,指了一条明路。

从1959年到1966年期间,刘少奇在咱们国家第二届人大首次会议上,被大家选为了咱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席,还有国防委员会主席。后来,他还陆陆续续去了不少国家串门儿,像印度尼西亚、缅甸、越南、朝鲜、阿富汗、巴基斯坦这些,都是他去友好访问的地方。

1969年11月,少奇同志在河南开封离世,当时71岁。到了1980年,中共的第十一届五中全会特意做了个决定,要为少奇同志恢复名誉。

【二、少奇同志曾担任过哪些重要职务?】

前面咱们大概说了说刘少奇,他从上学那会儿起,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他为咱们党和国家的建设,还有社会主义建设,都出了不少力。

少奇同志特别有本事,对党和人民一心一意,他这辈子在很多关键时刻都挑过大梁,担任过不少关键岗位。

1920年夏天的时候,刘少奇同志成为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一员。到了1921年冬天,他由青年团员正式转变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后来,他又加入了东方大学的总支部,并且在里面担任了支部委员的职务。

1922年春天时候,刘少奇回到了国内,并在上海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开始了他的工作。转眼到了同年8月份,陈独秀安排刘少奇回到湖南去执行任务。

刘少奇在长沙的清水塘地方和毛泽东碰了头,那时候毛泽东是中共湘区委员会的头头。

1922年8月份,具体是17号那天,湖南省的学生联合会搞了个大动作,弄了个“湖南工人学生联合团体”,刘少奇呢,就被大家选进去当了个小领导,负责一些具体事务。

1922年9月份的时候,刘少奇去了江西,他主要是去带头搞安源路矿的工人罢工。到了同年12月,湖北汉阳那边开了汉冶萍总工会的成立大会,刘少奇在会上被大家选为了执行委员。

1922年快过完的时候,刘少奇被邀请去做《工人周刊》的特别报道员。

1923年8月份,安源路矿的工人俱乐部进行了各级代表的重新选举,结果刘少奇被选为了工人俱乐部的总头头。

1925年春天,刘少奇动身去了广州。在那时候,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跟广东省首次农民代表大会一块开幕,刘少奇和苏兆征、廖仲恺三个人一起被大家选为了大会的主席。

1925年5月份的第7天,咱们中华全国总工会正式挂牌成立了。刘少奇、邓中夏等25位同志被选为了执行委员会的成员,他们开始肩负起工会的重任。

1925年5月过半的时候,刘少奇跑到上海去忙活着建立上海总工会这事儿。等上海总工会一建起来,李立三就当上了头头,也就是委员长,而刘少奇呢,他做了秘书的工作。

1925年年底12月份,刘少奇在长沙养身体那会儿,被湖南的军阀头子赵恒锡给抓起来,扔进了大牢里。

1926年2月份,刘少奇在好多人的帮助下终于从牢里出来了。他随后去了上海,代替别人做了中华全国总工会的老大,就是委员长那个位置。到了那儿,他和邓中夏、苏兆征一起,带头搞起了省港大罢工。

1926年10月份,刘少奇参加了在武汉开的中华全国总工会委员大会,这次大会是由总工会召集的。在那之后,李立三就成了中华全国总工会汉口那边的办事处头头,也就是主任;而刘少奇呢,他还是继续干着秘书长的活儿。

1927年初那会儿,1月份的时候,刘少奇被大家选上了,成了湖北全省总工会的一个执行委员,还兼职做了秘书长。

1927年夏天7月份的时候,刘少奇因为肺病又犯了,所以去了江西的庐山去休养身体。然后到了第二年的2月份,向忠发、刘少奇、苏兆征这11个人,一起被大家选为了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常务委员。

1928年10月份,中央政治局开了个会,商量后定下来:李立三、刘少奇等总共37个人,都成了编委的成员。

1929年刚开始那会儿,刘少奇被调到了上海去开展工作。转眼到了这一年的9月份,他又接下了中共满洲省委书记的重要职务。

1930年夏天到秋天那几个月,刘少奇到了莫斯科,并且被选为了红色职工国际执行委员会的一员。

1933年一开始,刘少奇就成了全国总工会苏区中央执行局的一把手。到了1934年年初,他又跑到瑞金,参加了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会上大家选他做了中央政治局的候补委员。

1934年10月份,刘少奇跟着红一方面军的主力队伍,离开了中央苏区,踏上了长征的路途。

长征路上,刘少奇挑起了多个重担,他先是做了红八军团与中央的联络代表,接着又转任红五军团的中央代表。之后,他还成为了红三军团政治部的头头,负责那里的思想工作。此外,他还兼职筹粮委员会主任,忙着给大家找粮食。

1935年冬天,11月份那会儿,红军的主力队伍走到了瓦窑堡。这时候,刘少奇被选为了才建立起来的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局的头儿,也就是委员长。

1936年的时候,刘少奇接过了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的重任。到了抗日战争那会儿,他直接冲到了敌人后方,带着老百姓搞起了抗日救国的活动。在山西那边,还有整个华北的根据地,他都指挥得有模有样,工作做得相当到位。

1937年12月份,刘少奇参加了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上,大家商量着要成立一个专门负责筹备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委员会。在这个委员会里,毛泽东被选为了主席,而刘少奇和其他25位同志则一起被选为了委员。

1939年9月份,刘少奇和徐海东他们四十多个军队和政府的领头人,从延安动身,一路到了安徽和江苏交界的地带,去领导新四军在江北的工作。

“皖南事变”发生后,少奇同志赶紧回到延安,去参加了七大会议。

1943年3月份,中共高层开了个重要会议,选了毛泽东当中央政治局的头儿,还让他做了中央书记处的书记。书记处里头,除了毛泽东,还有任弼时和刘少奇。刘少奇呢,他不光是中央组织委员会的一把手,还兼着中共中央军委的副主席,另外还管着中央研究局。

1945年6月份,刘少奇参加了中共第七次全国大会的全体会议,并且成功被选为中央委员会的一员。

在重庆和平谈判那会儿,刘少奇临时接手了中共中央主席的活儿;到了1947年4月份,上面正式点将,让刘少奇当上了中央工作委员会的书记,派他到晋西北去完成党中央交代的任务。

1948年到1949年期间,刘少奇先挑起了中共中央华北局头号负责人的担子,后来又当上了马列学院的院长,并且在全国公联里坐上了副主席的位置,还被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名誉头头。

新中国一建立,刘少奇就当上了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副头头。在毛主席去苏联访问那会儿,刘少奇临时管起了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和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些大事。

1950年的时候,刘少奇除了其他工作,还接手了中共中央秘书长的职务。到了1959年,他又被大家选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席,并且同时负责国防委员会主席的工作。

1965年年初,第三届全国人大首次开会时,刘少奇又一次被大家选为了咱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席,还有国防委员会的头儿。

说起来少奇同志他干过的那些活儿,打个比方,他就像是专门解决急难险重的“高手”。

不管走到哪里,他都能很快融入新环境,带着周围的政工干部一头扎进繁忙的工作中,让那片天地大变样,不负老百姓和党中央的信任。

少奇同志是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信徒、无产阶级的革命领导者和政治家,他还是咱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时的关键人物之一。

少奇同志有言在先:“一个人,特别是身为党员,要是能为党、为社会进步、为人类解放,还有为了广大老百姓的长远好处,一直拼到底,哪怕搭上性命,那也是最值得的事儿。”

少奇同志以实际行动兑现了他的誓言,他那种牢记初心、一辈子为共产主义事业打拼的执着精神,肯定会长久留在中国人民的心里。

【三、别叫委员长,我听不惯】

1954年夏天,从6月到7月那会儿,少奇同志好几次带头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会,专门琢磨和敲定了咱们国家头一个“五年计划”的大致路子。

1954年9月15号那天,超过一千位代表在中南海的怀仁堂集合,参加了咱们新中国的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

毛主席在开场讲话中提到:“咱们这次的会议,那意义可大了去了,它代表着咱中国人民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又取得了新的成就,迈上了新的台阶。会上要定的这部宪法,那对推动咱们社会主义事业,绝对是强有力的助力。”

少奇同志在他的报告中,详细讲了新中国的本质,还有咱们怎么一步步走到社会主义,还有人民民主制度下,大家的政治权利和责任,等等,这些都算是宪法里头的重要东西。

会议一连进行了快两周时间,到1954年9月20日那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终于得到了通过。

会上,大家投票选了毛泽东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席,朱德当了副主席,而刘少奇则成为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头头。

宋庆龄、林伯渠、李济深、罗荣桓、沈钧儒、郭沫若、黄炎培、陈叔通还有李维汉,他们都是副委员长;而周恩来呢,他是咱们的国务院总理。

刘少奇是中国第一任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领头人,这在咱们国家历史上可是头一遭,以前从来没有过这样的职位。

人大是中国共产党带头管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它的职责是商量和决定国家的大方向政策,出台和执行法律,还得盯着政府、法院和检察院的工作,确保它们都干得好。

这是个新成立的机构,少奇同志得负责掌管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全部工作。

不过,少奇同志一直以来都很和蔼可亲,但当他当上委员长后,却意外地和自己的私人秘书杨俊之间产生了点小摩擦。

少奇同志平日里和身边的工作人员都习惯以“同志”相称,只有在正式公开的场合,他们才会使用对方的官职或职务来称呼。

以前啊,少奇同志在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位置上干了好些年,但他的秘书、警卫,还有家里的那些工作人员,一直都没改过口,都亲切地叫他少奇同志。

现在跟以前不一样了,打从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头一回会议开完,刘少奇身边的工作人员就感觉:“委员长”那可是国家大领导的正式头衔,要是再像以前那样直接叫少奇同志,好像有点不太合适,不太讲究规矩了。

杨俊是他的私人秘书,心里琢磨着得给称呼变个样。

1954年,快到国庆节那会儿,有一天,杨俊跟往常一样,去少奇同志那儿说工作的事儿。

他进了屋,大声招呼了声“头儿”,但少奇同志正专心致志地审阅文件,压根儿没搭理。杨俊心想可能是没留意到,于是又连着叫了两遍“头儿”。

叫到第三遍名字时,少奇同志猛地抬起脑袋,带着点不悦对杨俊讲:“你咋突然这么叫我,不觉得挺奇怪的吗?”

杨俊愣了一下,心里嘀咕着自己是不是把少奇同志给惹毛了,当下就愣在原地,不知道该咋办好。

王光美,少奇同志的爱人,正好就在旁边屋子,她赶紧出来缓和气氛,笑着跟杨俊说:“咱们这是在自个儿家里头,你咋还管他叫‘委员长'呢?‘委员长'那是外边人叫的官名儿,平日里咱们还是叫他少奇同志亲切些。”

刘少奇又说了句话:“以后别叫我‘委员长'了,直接喊同志,这样听起来更自然。”

刘少奇听说手下的人打算换称呼,就特意找了个时间,把大家伙儿叫到一块儿,说:“在咱们党内,有三个人,大家叫习惯了,就不用改,那就是毛主席、周总理、朱老总。剩下的人嘛,咱们都互相叫同志就好。”

打那以后,少奇就一直不让大家叫他官职,他自己也不去叫别人的官职,大家都是直接叫同志。他就喜欢这样的称呼方式,简单又亲切,同志来同志去的,感觉大家都平等,没有高低之分。

邓小平也是这样。

这样一来,大家就开始亲切地称呼少奇和小平两位伟人为“少奇同志”和“小平同志”了。

【结语】

少奇同志对身边工作人员如何称呼他,有着明确的要求,这事儿可绝对不能小看,不是说他斤斤计较。

少奇同志经历过漫长的革命斗争岁月,这些艰难时光磨练出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他为人朴实无华,心里装的全是党的利益,总是追求为党和人民多做贡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更不会去追求什么特殊待遇。

在像少奇同志这样的领导人看来,那种官场里互相吹捧、靠头衔来压人的做法,只有老社会里的官场体制里才有。他们觉得,那是用来实现阶级压迫的一种手段。

现在是新中国、新社会了,不管是平民老百姓还是当官的领导,都得一碗水端平,没啥两样。

要摆脱那些老旧的封建束缚,大家才能团结一心,实实在在实现社会的民主与自由。

一句简单的称呼背后,其实展现了少奇同志想要改变不平等现象的坚定意志。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资讯